InformationPublications

回顧,是為了希望未來 30 Jan 2013

- 寫在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有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的反思》出版前夕

李雪英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

文章刋登於明報論壇2013130

 

在香港教育史上,沒有甚麼比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剛過去半年多所引發的爭議更為廣泛激烈。

一個課程的爭論演變為一場全社會的爭議、街頭對抗以至社羣撕裂,最後以政府宣佈擱置告終,相信任何人都始料不及。

三個月的時間過去,熾熱的集體回憶逐漸冷卻,然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歷史塵埃仍未落定,不少有意義的教育課題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出版《有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的反思》,主要希望總結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在香港教育史上的意義及教訓,找尋適合香港社會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發展出路。

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出發,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所引發的這一場本土教育爭議,至少突顯了以下四項關乎香港教育的重大課題:

  1. 教育目標

教育政策關乎社會的未來發展,不能只著重現實形勢及短期利益,必須有清晰的教育理念作通盤規劃。政府要加大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推行力度,必須因應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及全球教育的發展趨勢,制定揉合本土化與國際化、現實性及前瞻性的長遠教育目標。

  1. 變革領導

任何課程的革新,政策制定者都有責任做好變革領導,尤其當目標是更有系統地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更須理順系统與學校兩個層次的互動及協調,不能只要求前線學校隨時改變而中央教育系统卻原封不動,不能只強調從上而下而漠視從下而上的動力,必須虛心聆聽,充份了解專業關注及社會訴求。

  1. 課程設計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挑起另一項核心的爭議是,香港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是否必須獨立成科。這裡涉及課程設計方面一系列必需釐清的問題,包括學科之間的關聯、學習經歷的組織、如何配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心智成長,處理感性和理性學習,與及評估方式對學生的影響等。

  1. 專業自主

德育及國民教育要在本地學校的土壤上紥根發展,必須配合香港多元辦學的特色,容許學校根據教育願景、學生需要及校本情況,進行課程調適,因時制宜地實施不同推行模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一個深刻的啟示是,行政指令不能取代專業自主,中央政策不能脫離前線實踐。

綜合上述歷史總結,展望香港模式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未來發展,香港中學校長會執委會提出下列建議:

  1. 香港本位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必須加強與國家連繫互動;亦是世界的一部份,必須繼續與國際接軌交往。香港要走向中國,更要走向世界。香港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必須善用本地教育的有利條件,參考國際教育的成功經驗,因應香港人的思想信念、生活習慣及社會制度,發展具個性特色的香港模式。

  1. 未來取向

隨著全球化社會及科技的急速發展變化,二十一世紀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必須更具前瞻性,更有效協助今天在學的學生,準備明天來臨的挑戰,例如世界經濟危機、跨國跨領域的環境問題、新興科技道德難題、日新月異的電子網絡溝通等。

  1. 公民素質

配合香港本位和未來取向,香港模式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最主要目標應是公民素質的培養,包括相關知識、技能、態度、價值和品格,使學生有能力和主動地實踐公民角色和權責,為個人和社羣創造更好的未來,為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香港、中國和世界作出貢獻。

  1. 整體教育

要有效落實香港特色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必需全社會參與及政府的配合。

政府有責任帶頭鼓勵、加強支援及協調社會不同界別,更有策略地推行各類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活動,在更大的範圍包容不同社會聲音,營造有利公共議題討論的健康環境,為年青一代建立良好榜樣。

  1. 核心價值

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推行必需有一個完整課程框架,以公民價值為主軸,建基本地社會共識和國際普世標準,根據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逐步引導他們學習多元價值,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作出道德判斷,反思個人實踐,成為公義的良好公民。

 

  1. 公共思考

具當代意義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課程,必須提供適切的教材,讓學生接觸各類資料,透過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掌握國情民情,包括強項和弱項,分析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進行多角度公共思考,從思考公共生活進而改善公共生活。

 

  1. 自然情懷

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有助提升國家認同感及對世界人類的使命感。然而,這些國家和世界情懷,都必須經過理性認識和感性體驗,由學生自然自發地培養起來,不能由別人按指定方式從外強加於學生身上,以作為良好公民的先決條件或表現審查。

 

  1. 多元模式

要使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在不同學校都能成功落實,讓所有學生真正受益,必需容許學校根據各自辦學理念、學生背景、持分者期望等不同校本因素,於不同年級、組別、課題、時段、正規及非正規課程、個別學科、跨學科及跨學習經歷等,專業自決選取最合適的彈性推行模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二千多年前流傳至今的中國智慧。

「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創造未來。」這是現代的西方精神。

回顧,是為了希望未來。

是時候我們為香港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未來作好準備。